? ? ? ?
摘要:隨著氣溫下降,為減少維持消耗,提高冬季養豬效益,協調好豬舍保溫和通風問題成為養殖場戶最關注的豬場管理問題。豬是恒溫動物,環境溫度變化對其生長發育、胴體品質和繁殖力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而通過人為控制保持適宜的環境溫度,盡可能給其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對獲得較高的飼料報酬,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養豬生產;溫度控制
豬是恒溫動物,在正常氣溫情況下,體溫始終保持在38.7-39.8℃,并主要通過體內產熱和散熱來保持恒定。研究表明,在等熱區范圍內,豬感覺很舒適,生命力較強,生產力和飼料轉化率都很高;反之,如溫度的變化超過等熱區的上、下限,豬的生命力就會降低,不僅造成生產力和飼料轉化率下降,而且還易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通過人為控制,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才能保證其正常生長,提高養豬生產效益。
1 豬的體溫調節機理
豬的體溫調節機能,總的來說是受神經系統控制的,是通過物理的和化學的兩種形式來放散或增加體內的熱量進行調節。當環境溫度較低、豬體感到寒冷時,它的神經系統會將寒冷刺激傳給丘腦下部前區的平衡中樞,然后再通過神經系統的控制,使血管收縮,肌肉顫抖,軀體蜷曲,相互依偎,以增加體內的熱量和縮小散熱面積,以保持體溫的恒定,這個過程稱為物理性調節。與此同時,豬的采食量增加,代謝作用增強,依靠食物中各種營養物質的化學能轉變為熱能,以保持體溫的恒定,這個過程稱為化學性調節。環境溫度下降越多,豬體用于保持體溫恒定和增重所需要的飼料就越多。
豬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有一個代謝溫度的適中區(即適宜的環境溫度范圍)。在這個適中區內,它只要通過血液循環、血管收縮和舒張等物理性調節,就能保持正常體溫的平衡狀態,因而豬體放散的熱量最小,飼料利用最經濟。人們把這個溫度范圍叫做等熱區(或代謝穩定區)。家畜體熱的調節決定于臨界溫度,所謂臨界溫度是指家畜體內的各種機能活動所產生的熱大致能維持正常體溫的環境溫度,低于等熱范圍的溫度叫下限臨界溫度,高于等熱范圍的溫度叫上限臨界溫度。
如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代謝溫度的適中區,豬體可以靠自身調節維持體溫不變。遇到高溫,它必須增加熱的散發;遇到低溫,就必須加強代謝作用來增加熱量。無論是散發熱量或增加熱量,都要消耗大量的飼料。環境溫度如繼續上升或降低,豬體就不能自身調節,而使體溫上升或下降。
2 溫度對飼料利用率的影響
溫度的過高或過低,都會對豬的生產性能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外界溫度過高時(超過32℃),由于豬的散熱加快,呼吸頻率顯著的增加,以至影響到豬體溫的升高。這時豬的食欲下降,采食量大大減少而影響增重效果。溫度過低時(4℃以下),由于導熱和氣流對流增加,豬體散熱較多而加速了豬體熱源的分解,這時豬為了維持它對熱能的需要,食量顯著增加,結果浪費了大量的飼料。可見無論是高溫或低溫,都會消耗熱的補償,使豬維持的營養需要增加或減少,導致生長速率降低和增重減少,特別在嚴重的溫度應激和營養不足的情況下,對幼豬的生長影響更大,甚至出現生長停滯。
據研究,豬處于上限臨界溫度以上時,每增高1℃,增重減少30克,飼料消耗增加60-70克;當豬處于下限臨界溫度以下時,每下降1℃,日增重下降11-12克,飼料多耗25-35克。例如,一頭40-50公斤的育肥豬,在10-25℃時,每天采食飼料量平均為2-2.5公斤,平均日增重可達0.6-0.65公斤;如氣溫降到5℃,平均日增重為0.4公斤;降到0℃,平均日增重只有0.2公斤;零下10℃時會減重0.2公斤。如果氣溫上升到30℃時,采食量減少,平均日增重0.4公斤;當上升到35℃時,日增重只有0.2公斤;當氣溫上升到38℃以上時,減重0.2-0.6公斤。
實踐證明,豬在適宜的氣溫條件下,飼料利用率高,增重快,每增重1公斤體重,約需3-3.5公斤飼料;如果氣溫上升到35℃以上或下降到零下5-10℃,由于飼料利用率降低,增重很慢,結果每增重1公斤體重,就要消耗飼料7-8公斤,無形中比在適宜氣溫下多浪費1倍的飼料。假定這種低、高溫維持一個月的時間,每養一頭豬就會浪費飼料50-60公斤,如果有100頭豬,浪費飼料的總量可達5000-6000公斤,如果有1千頭、1萬頭豬……飼料浪費將會造成驚人的經濟損失。
3 溫度對胴體脂肪和瘦肉生長的影響
環境溫度的變化,對豬體內氮的代謝也有很大的影響。據報道,環境溫度在15-23℃之間,有利于豬體內脂肪的沉積,當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上述指標時,豬體內脂肪的消耗量增加。在適宜氣溫下,豬的營養水平較高時,胴體脂肪和瘦肉的生長正常,當高溫和低溫時,脂肪的生長受影響較大,生長緩慢,而肌肉生長受影響較小;當豬營養水平很低時,無論脂肪或肌肉都會受到不良影響,肌肉生長急劇下降,瘦肉率顯著降低。因此,在飼養瘦肉豬時,當氣溫不正常時,應加強飼養,提高日糧營養水平,盡量降低環境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此外,研究表明,光照對豬體脂肪的沉積有減慢作用,暗光可促進體脂肪增長,光照溫熱可促進豬體蛋白質的沉積,有利于瘦肉的生長;但當光照時間過長,特別在夜間延長光照時間時,易使豬增加活動,對豬的增重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當遇長時間陰雨天氣自然日光不足時,應適當補充人工光照,以促進瘦肉的生長合成。
4 溫度對豬繁殖力的影響
季節性氣溫變化,尤其是氣溫過高,對母豬的繁殖有著不良影響。當公、母豬處于高溫時,各種性激素的分泌減少,致使豬的精、卵細胞發育受阻,母豬發情不正常,公豬配種機能降低,嚴重時公豬會出現大量的畸形精子和死精。如果公、母豬遭到較長時期高溫的影響,其繁殖力就需較長時期才能恢復正常。
4.1 對后備母豬的影響。氣溫對后備母豬的發情、配種、 妊娠等均有影響,研究發現,環境溫度在26.4℃下飼養的后備母豬,6.6月齡發情,活胚數為10.8個,而在5℃下飼養的后備母豬分別為6.9月齡和8.8個。環境溫度26.7℃下飼養的初配母豬,受胎率為90.5%,而在33.3℃ 下飼養的初配,母豬,受胎率為77.5%。
4.2 對成年母豬的影響。在環境溫度過高的情況下,對母豬的配種、妊娠、產仔均有不良的影響。研究發現,高溫對成年母豬繁殖的不良作用,主要在配種前的一段時間內,特別在配種后受精卵附植于子宮前的若干天內,是引起胚胎死亡的關鍵時期。因此,由于溫度的影響,母豬在不同月份配種,其受胎率產仔數也有差異,總的來看,1-5月份和10-12月份配種,受胎率和產仔數高于6-9月份。
4.3對精液品質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豬的睪丸溫度比體溫約低4-7℃,這是最有利于精子生成的溫度。公豬的陰囊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有特殊的熱調節能力,一旦高溫引起睪丸溫度的升高,是繁殖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環境溫度35℃下飼養的公豬與15℃下飼養的公豬相比較,前者射精量下降8.6%,精子數量下降 11.5%,受胎率下降13.3%。公豬在不同的環境溫度下配種,其結果有所差異,在溫度偏低的10~5月份配種與6-9月份配種相比,前者受胎率提高17.5%,產仔數提高6.6%。
4.4對仔豬的影響。從仔豬死亡率統計看出,凍死和壓死的仔豬占死亡總數的52%;環境溫度對仔豬每日耗奶量也有影響,環境溫度低則耗奶量大。
5 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保持舍溫和體溫的恒定
豬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體內熱能散發較慢,對外界溫度的適應能力較差,必須通過人為進行控制,使環境溫度保持在最適于豬生長發育的范圍之內,才能促進其正常生長。
一般情況下,最適合豬生長的氣溫為10-25℃,最適宜的舍溫幼豬為20—35℃、成年豬為15-23℃,相對濕度以45-95%為好。據對45-158公斤豬的測定結果,豬的體重越大,增重最快所需要的氣溫就相對越低。
即:T= – 0.06W+26
T——最適宜的環境溫度
W——豬的體重(公斤)
例如:體重50公斤的豬要求的適宜溫度是多少?
T= – 0.06 50+26= -3+26=23℃
又如:體重100公斤的豬要求的適宜溫度是多少?
T= -0.06 100+26= -6+26=20℃
我國幅原遼闊,氣候和自然地理條件極其復雜,南北氣溫相差高達20—30℃,因此氣溫高低決定養豬欄舍設計和建筑的規格和要求。北方冬季長而寒冷,夏季溫差大而干燥,因此在豬舍設計上必須以保溫防寒為主,并注意夏季通風和冬季換氣。南方氣溫一般較高,雨水較多而潮濕,因此欄舍建筑上地勢要高,并注意防暑、防潮和通風。總之,豬舍設計要因地制宜,努力為豬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條件,做到冬暖夏涼。
平時豬舍氣溫的增高,主要來源于豬的自體產熱、太陽輻射熱、空氣帶入的熱、糞便和墊草的發酵熱以及供暖設備提供的熱等,熱量的散失或降低,主要是通過通風、換氣、氣溫下降、舍內水分蒸發吸熱等來實現的。
豬因品種、年齡和體型大小不同,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一般來說,脂肪型豬比瘦肉型豬抗寒力強,而瘦肉型豬又比脂肪型豬抗熱型好。體型大的豬,由于單位體重體表面積較小,有利于保溫,較為耐寒;而體重越小,單位體重面積相對較大,有利于散熱,故而抗熱性較強。豬的年齡越小,調節溫度的機能越不完善,再加上體格小,抗寒力差;初生仔豬,其適宜溫度為34-35℃,產后3-4周為28-30℃,稍大為20-23℃,接近成年為17-22℃,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豬怕冷,大豬怕熱”。因此,在生產中要根據品種、體型、日齡、以及季節氣候的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抗熱或防寒措施,以盡量保持舍溫和體溫的恒定。
6 冬季如何協調做好豬場的保溫與通風
在寒冷的冬季,豬舍的保溫和通風始終是一個矛盾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既保住溫度又保證一定通風呢?
6.1 加強豬群飼養管理。首先要保證飼料營養水平。由于冬夜漫長而寒冷,飼喂時間安排應提前早喂和延后晚喂,或增加一次夜飼。低溫采食量增加,所以母豬及肥育豬要增加喂量,防止饑餓和母豬掉膘。同時要防濕、減少陰冷,及時清除糞尿污物,減少沖刷用水,注意豬舍防潮。此外,墊草具有較強吸收有害氣體的能力,豬床鋪設墊草(最好是稻草)也可減少有害氣體。
同時,既要保好溫又要減少豬舍空氣中有害氣體、塵埃和微生物對豬的不利影響,必須在建場時就合理設計,正確選址,合理布局場區,生活區與生產區分開,實行“全進全出”,防止和杜絕傳染病侵入。
6.2 根據個體情況區別對待。仔豬因為體溫調節機能差,更要注意保溫;肥育豬飼養密度大,應多關注通風。天氣寒冷時或夜間要加強豬舍門窗管理,大門加設門簾,堵嚴孔洞和縫隙,防止賊風。但不要單純或片面強調保溫而忽視通風,要注意適當、適時通風換氣。
一般白天中午至午后2點,應打開天窗換氣孔,無天窗通氣者門窗應在中午前后適當打開一些,每次換氣時間以10-20分鐘為宜,使有害氣體、塵埃、病原微生物等及時排出。通風時間的長短,因豬只大小及有害氣體、粉塵含量的多少而定。
6.3 常用的通風設備選擇
無動力通風機:該通風機是利用建筑和通風機本身產生的煙囪效應,達到室內外通風換氣的一種設備。具有零成本運行,24h無需人工操作、改裝安裝方便,無噪音,使用壽命長等特點。但運行需要有風,無風天氣換氣會受到影響。
小型排氣扇:豬舍墻面加裝小型排氣扇,一般建議兩個豬欄安裝1個排氣扇。寒冷季節,豬舍必須密封保溫,為了保溫又無法使用大功率風機,但可通過小型排氣扇,定時打開,往外抽風,如此可保證部分新鮮空氣進入豬舍。
為了減少人工操作,可以設置定時開關自動排氣,一般白天設置時間循環,每隔兩小時抽風10分鐘,如此可以保證豬舍內的有害氣體部分排出,但對豬舍內溫度不會有過大影響。通過定時開關控制小型排氣扇,再保證自動通風的同時又不會因為通風量過大影響到豬舍的溫度,算是目前比較完美的解決通風和保溫矛盾的方法。
但必須提示的是:氨氣和硫化氫易溶于水,在潮濕的豬舍,它們常吸附在潮濕的地面、墻壁和頂棚上,舍內溫度升高又揮發出來,很難通過通風而排除。因此,平時豬舍必須做好防潮保濕工作,這樣可以適當減少有害氣體含量。
綜上所述,要想養好豬,決不能忽視環境條件對豬生產力的影響。其中,溫度是重要的環境因素,對豬的影響很大,在生產實踐中,要因地、因豬、因時制宜,要結合自然條件,認真解決豬舍建造的不合理現象,并加強日常管理,時刻注意天氣變化,搞好溫濕度控制,適時通風換氣,盡可能給豬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飼料報酬,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