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寒潮是冬季的一個基本氣候特征,寒潮發生期間豬病易發、多發。寒潮期間豬場安全管理要有系統思維、底線思維,重視舍內環境質量是基礎,提高飼料營養水平是關鍵,關注消毒效果和減少冷應激是重點,特別要做好非洲豬瘟、豬流行性感冒、口蹄疫、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支原體肺炎、豬藍耳病和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等疫病的防控,確保豬群健康、豬場安全、生產高效。
寒潮期間的養殖目標依然是生的多、生的好,長的快、飼料報酬高,病的少、死的少,賣的好、賺的多。要達成這個目標,豬群健康是根本。
因為豬只生病時,生長性能、繁殖性能、飼料轉化率降低,甚至導致豬的死亡;豬只生病時,人力、物力、用藥、生物安全成本增加;豬只生病時,分散做好正常生產管理的精力,導致生產效率下降;豬只生病時,增加疾病擴散、傳播機會,嚴重者導致清場;豬只生病時,影響員工、老板心情,嚴重的形成“踢貓效應”。疾病恢復后,依然影響生產成績,僵、殘、弱、次豬比例提高,康復豬可能帶毒排毒,生長繁殖性能低于正常水平。畜禽亞健康時,機體處于器官機能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狀態,其本質是輕度功能性疾病,導致被毛粗亂無光澤、死皮增多;頸背部有鐵銹樣物質,面部臟污,皮膚有紅疹;有淚斑眼屎,眼圈暗淡,眼睛發紅;尿液少且深黃色,大便干結;淺表淋巴結和關節腫脹等;發情不正常,分娩率低,流產率高,產程長,難產多,奶質差,產仔少,淘汰率高;初生體重小,活力差,弱仔多,腹瀉多,斷奶成活率低;生長緩慢,飼料報酬降低,出欄時間延長,發病率提高;抗病能力下降,易感性和敏感性增加,特異性免疫應答變差,易發病、難治愈、發病期延長、易混感或繼發其他疾病。所以,只有豬群健康,才有資格談增效降本,談安全生產。所謂健康,是指豬群臨床表現無異常,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體現豬群應有水平,免疫指標、生化指標和肺臟指數維持正常范圍之內。
豬場生產管理就是圍繞豬群健康。為此,必須堅持“管大于養、養大于防、防大于治”的理念。
所謂“管”是指管人、管物、管豬,其中關鍵是管人。有人說,“豬有病其實就是人有病”,很有道理。
所謂“養”是指對環境、飼料、飲水、飼喂、繁育、護理等生產要素進行科學的調控,做好溫度、濕度、密度、光照度、空氣清新度、料水潔凈度、營養均衡度的控制,滿足豬的生理需要、福利需要、維持需要、生長需要、繁殖需要、免疫需要、抗病需要,確保豬吃好、喝好、吸好、住好、睡好、玩好、拉好、活好。特別是“吃好”與“喝好”,要求飼料質量與營養滿足以上“七需” ,要適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無霉菌毒素、動物源性成分和非瘟病毒,綠色安全;要求水質達標、水量滿足、水溫適宜,飲水中無顆粒物、生物膜、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其中提高腸道健康度至關重要。腸道是豬最大的免疫器官,是機體防御體系的第一道屏障和應激反應中心,也是豬進行食物消化吸收的工廠。豬70%的免疫因子由腸道產生,所有營養物質由腸道輸送給機體。腸道形成多維立體結構,不僅形成保護(物理、化學、免疫和生物)屏障,抵抗微生物的入侵,而且介導腸道微生物以及其他抗原物質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腸道健康的營養調控方法主要是選擇優質的飼料和科學飼喂,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優質生物發酵飼料。
所謂“防”是指預防、保健、隔離、消毒、衛生,即做好生物安全,構筑皮膚黏膜屏障,御敵于外。
所謂“治”是指治療、淘汰,包括個體治療、群體治療、弱僵殘次豬堅決淘汰、死豬無害化處理等。
寒潮期間特別要做到及時預警,要有底線思維,確保人、財、物、環境、豬安全,只有高安全、高穩定、高效率,才能做到高成績、低成本、高效益。為此,每個豬場應摸清家底,根據本場實際制定個性化、綜合防控方案(包括管理方案、營養方案、環控方案、保健方案、免疫方案、驅蟲方案、生物安全方案、監測方案、處置方案等),做到營養均衡滿足、管理精細到位、環境友好舒適、生物安全保障、科學規范用藥、監測科學準確、預警處置及時,一場一策,一時一策,練好內功,最大限度實現牧場安全高效生產!